《钢铁》
漫画:赵春青
……太阳出来照北岩,
天天盼望红军来。
望穿巴山望穿云,
终于望到红旗来。
红军红军人人爱,
犹如鲁班下凡来。
培修桥梁千年好,
盼望红军早转来……
——流传在苏区的红军歌谣
由于陆路交通不便,自古以来,通江水运便比较发达。通江境内,两条河流,自北至南纵贯全境。这里的人们,把这两条河叫做大小通江河。大通江河河谷斑斓,河床被不同的岩石分成一段一段的,每一段是一种色彩,河水也随着河床的色彩变化而变化着,时如桃花,时似梨花,时如青岫,时如霞霓,一溪清滢滢的水流出千变万化。小通江河不像大通江河那样多姿多彩,却一色见底,清净得似乎没有颜色,连河水中不时漂浮过的草茎树叶也是那么碧玉散透着可心的明亮儿,河中有多少砂粒多少石块不仅历历在目,而且粒粒可数,一群群斑鱼在河水中游动,仿佛游在一片空明中。两河至县城小江口合二为一,名叫通江。
沿河居住的人们,出售土特产,买回生活必需品,一般靠舟楫。他们总是摇着吱吱呀呀的木船,把土特产运出去,又把必须的生活物资运回来。
水运虽发达,但河道中潜伏的危险较多,历代政府也从未下大力整治过河道,这使河道中暗礁遍布,常常造成船毁物沉的悲剧。加之河道宽窄深浅不一,致使航程不贯通,大木船根本无法顺利通航,极大地阻碍了水利潜力的充分发挥。
川陕苏维埃政府一成立,便确立了以省府通江城为中心的道路河道整治工程,此项工作由川陕苏区总工会具体承办。
川陕省总工会副委员长白文龙亲自负责此事,着力培修道路和桥梁,确保红军的军事行动和便于军民运输。
白文龙首先派人仔细勘察了全省水运的具体情况,然后发动全省每个县苏的群众,分段进行河道疏通,并架设横跨两岸的桥梁。
命令一传达,全省范围内的修桥补路疏通河道工作,便热火朝天的展开了。
1933年初,在川陕省总工会的组织领导下,巴中县苏组织了一批能工巧匠谋划修建横跨巴河的浮桥,以方便红军物资的运输和两岸群众的往来。
巴河河面宽阔,河水湍急,两岸来往极为不便,一遇夏季洪水泛滥的季节,常会出现船翻人亡的惨剧,因无桥梁通行,两岸人民,只有靠木船过往。
川陕省总工会派宋正兴具体负责大桥的修建,技术工人罗天才为修桥的总设计师和指挥者。
时间很紧迫,一个月后,主力红军源源不断的物资,就要从桥上通过。
宋正兴和罗天才带着几个技术人员,在巴河两岸勘察了两天,最后决定,在白马井、红岩河、大沙坝三个地方架桥,保证大军和物资的顺利通行。
选好了地方,总工会动员木工数千人,马上行动了起来。红岩河和大沙坝地势平坦,河面跨度不大,架设木桥,没有多大危险,罗天才便交给了手下几个技术精通的木工去负责。而他自己和宋正兴,则具体负责白马井大桥的修建。
已经是春汛时节,巴河的水慢慢地涨了起来,这给架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这地方水面太宽了,春水正发,怕短时间内修不好吧?”
望着河里慢慢升起来的水位,宋正兴无不担心地对罗天才说。
“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问题不是很大,现在的问题是,河水很冰冷,人在水里坚持不了多久的。”罗家才考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先在河里架好桥墩,这样,上面铺设木板就方便多了,也稳固多了。”罗家才望着流淌的河水,沉思地说。
“那我们马上就动工吧!”宋正兴高兴地说。
这天,是个阴天,空气中显得有些冷。要在河里架桥墩了,罗家才早早地就来到了河边,看到木工们准备好了木头,他第一个脱下衣服,跳到了冰冷的河水里。
“来啊,同志们,我们要加快进度,红军马上就要经过这里了。”他站在水里大声地喊。
木工们见负责修桥的总工会领导跳下了河,都先愣了一下,接着,纷纷脱下衣服,跳进了冰冷的河流里。
一时间,河里响起了欢快的号子声。
在工人们忘我的劳动中,半个多月后,三座木桥都提前修建好了,看着三座崭新的木桥铺设在宽阔的巴河上,巴中群众高兴得手舞足蹈。
尤其是长达140多米的白马井大桥,横跨在巴河之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