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

综合新闻

渤海溅血祭刀枪 军民如铁“廊”如钢

来源:钢铁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8

渤海溅血祭刀枪 军民如铁“廊”如钢

“渤海走廊”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如今人们缅怀先烈再创伟业

□记者都镇强报道 昌邑市围子街道孙斜村组织党员和学生参观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

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外景。

陈列馆里的展品。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昌邑市北部,渤海莱州湾畔,已有了些许春日的暖意。波涛汹涌的海水不断拍打着滩涂,仿佛在诉说这里过去发生的事情。

穿越历史时空,来到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包括昌邑北部、潍县北部、寿光北部在内,我党在这块东西长约120里、南北长不过10余里的土地上开辟了根据地,成为胶东通往清河、鲁中根据地和延安的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

钢铁之廊

抗日战争爆发后,齐鲁大地上鲁中、胶东、清河等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然而,在日伪顽的反复“扫荡”“蚕食”下,夹缝中生存的根据地面临着相互之间距离较远、联系困难等难题。1938年5月,山东省委鉴于当时局势,指示胶东特委尽快打通胶东与鲁中、胶东与清河的道路。“这是山东省委提出打通‘渤海走廊'的最早指示。”昌邑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党史研究者汲生昌说。

“渤海走廊”创建于最为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其主体是昌潍根据地,中心在昌北,如同一条带子,东西分别伸向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尤为重要的是,在1940年胶东与鲁中的另一条通道“滨海通道”被日伪军切断后,“渤海走廊”一度成为胶东与清河、鲁中根据地联系的唯一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在这条险恶的交通线上,胶东的黄金安全运往鲁中和延安,无一闪失;数十万部队和2400多名党政军领导来往调动、东征西战;大批医药、粮食、棉花和文件运往各根据地,为全省乃至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汲生昌说,我党经过“渤海走廊”最后一次运送黄金是1944年5月,南掖独立营与平西四区队用20头骡子、40个铁(木)箱运送金银及小手榴弹。其中,金银送往山东分局,小手榴弹送往渤海军区。

“扬帆东渡胶东地,穿越大泽过青烟。”1942年6月中旬,时任115师秘书长的欧阳文前往胶东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他从鲁中出发,到达清河军区后沿小清河向东,经“渤海走廊”到达昌邑下营,改乘木船到掖县虎头崖登陆,到达西海军分区后写出这样的诗句。

当时,“渤海走廊”沿线基本上是一望无际、毫无遮掩的盐碱海滩,日伪军在附近驻有重兵。单就昌邑县而言,逾千名日伪军驻扎在县城及北部柳疃、青乡等沿海据点。坚持根据地斗争,坚决保卫“渤海走廊”畅通,成为了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党政军民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1941年春开始,敌人对昌潍根据地频繁扫荡。为此,昌邑独立营和昌邑县委组织根据地军民在平地上挖沟,改造地形。经过一个冬天,‘抗日沟'做到了村村相通、沟沟相连,军民外出行动均在地平线以下。昌邑独立营利用‘抗日沟'作战、转移,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敌来我跑的被动局面。”汲生昌说。

英勇的三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用血肉之躯筑起一条钢铁之廊。为保卫“渤海走廊”,从1940年至1943年,昌邑先后重建改建了7次县委,包括第一任县委书记张智忠、副书记王炳亮在内的十几名党的领导干部光荣牺牲。

红色传承

“太伟大了!为保卫‘渤海走廊',涌现出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像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掩护干部转移的大娘,像连续几天几夜划桨护送过往部队却分文不取的潍河老船工……”3月4日,大型音乐剧《渤海走廊》导演于克在参观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后感慨地说。

时光荏苒,精神永传。昌邑市自去年启动了大型音乐剧《渤海走廊》创作,打造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的精品剧目,向建党100周年献礼。“通过带领大家参观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学习这段红色历史后,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将音乐剧打造成精品剧目。”于克告诉记者,眼下他们正在抓紧排练中,在今年“七一”前后上演。

于克所参观的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坐落于昌邑市龙池镇。为把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昌邑市从2018年10月份开始,用8个月时间打造了展陈面积2650平方米的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

上一篇:权益ETF获482亿净流入 钢铁ETF规模翻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