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西晋·刘琨《重赠卢谌》
百炼钢,百炼成钢,钢材在我国古代早已崭露头角,春秋战国时期虽以青铜器为主,但已经出现了“钢”这一概念。
当时的钢使用的是原始的块铁渗碳法;秦汉以来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炼钢方式推陈出新,炒钢法以及灌钢法成为了我国古代炼钢的主要手法,其中百炼钢就是指将炒钢反复折叠锻炼最终而成的精致钢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随着灌钢法的诞生才逐渐减少。
但不论是炒钢还是灌钢,这些钢铁冶炼的手法放在近现代社会还是不太够看,但钢材又是现代社会建造的基石,也是如今使用最多的材料之一,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钢铁冶炼就占据了很高的比重,如今全国各地还分布着从建国初期一直持续至今的各大钢铁厂。
不过那个时候我国科学技术的确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是有一定的落后的,这是历史所遗留的问题,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因此当日本已经开启了各种回收再利用的项目时,我国还刚在埋头苦炼钢铁。
攀枝花位于我国四川西南处,靠近云南,乃是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钢城”,钢铁冶炼在此处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除开炼钢外,这里还有一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那就是钛。
钛是一种稀有金属,非常难提取,其存在的主要矿石是钛铁矿,并且难得的是在我国境内含量极其丰富,总储量高达90多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四川以及云南就是其主要分布点。看到这不少人应当已经明白,这攀枝花也分布了不少钛。
当初国内还在轰轰烈烈大炼钢,对于稀有金属的研究比较滞后,因此那些炼钢产出的炉渣并没有特别在意;直到日本考察团来到攀枝花,看到旁边堆放着的废弃炉渣,突然提出要用优质钢材换取这些炉渣时,我国才察觉到不对劲。
日本不可能无缘无故用上好的钢材来换取炉渣,除非这些炉渣中含有比钢材更为重要的资源。虽然我国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足以支撑我们去研究这些炉渣,但有关部门还是对其上了心,拒绝了日本的请求,并妥善安置这些炉渣,着手安排科学家们进行研究。
后来科学家们终于发现,钛以及其他的稀土资源难以提炼,必须经过二次提炼才能够提炼出,这废弃的炉渣正是进行二次提炼的原材料,日本要的才不是废炉渣,而是那些没被我们发现的珍惜资源。
话说回来,除开二次提炼外,炉渣的用处还真不少,像是
高炉渣
可作
水泥
原料,高磷渣可作肥料,其他的还有什么炉渣砖、炉渣玻璃,可以说这些炉渣处理好了,妥妥的是二次利用的优质资源。
如今随着人类发展,自然资源是越用越少,能够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可循环利用是再好不过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怎样减少对自然界的损耗,尽量可持续可循环利用资源,而非将我们的家园损毁殆尽。